第6章 男人的生活

或许,过去的那些咨商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个职业的优势。

站在这个位置,我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“样本”,观察他们的心理运作模式,解析他们行为背后的成因与动机。

原本只是出於单纯的研究兴趣,虽然事到如今,这个初衷已经逐渐变质。

即使现在被称为“心理学界的权威”,受业界推崇,甚至时常受邀参与媒体节目,讨论情绪管理与心理学理论的应用,本质上,我所做的事情与当初并没有太大区别。

观察,分析,只不过多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“所以,你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什么?”

诊室内,一名年轻女性坐在对面,年龄大约二十七至三十岁之间,衣着简单,未经刻意修饰。

她的姿势略微内缩,双手紧攥衣角,肩膀微微耸起,显示出高度的不安。

视线游移,却时不时偷瞄,显然对外界的信任度并未完全崩溃,只是习惯性地怀疑。

防御机制并不严密,这点从未经修饰的神情与动作中便能看出。

手指偶尔颤抖,表现出焦虑,但没有抱臂或将双手藏起,代表仍然渴望交流,即便她可能并不愿意承认。

“……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。”

她的声音带着细微颤抖,说到一半时停顿了一下,像是在思考该如何表达。

“不管是朋友,还是恋人,我总是……总是觉得他们不会真的喜欢我。我总是怀疑,他们接近我,是不是只是出于礼貌,或是某种……不得已的责任感……”

她很明显的情绪低落,甚至夹杂着些微歉意。

以初诊来说,这并不罕见。

有些患者会完全无法陈述自己的问题,而她至少能够描述自己的感受,这类型的个案相对容易处理。

她的核心问题已经明确。

长期将“自身的存在”视为一种负担,导致对任何好意抱持怀疑,害怕对方的善意只是出于勉强,而非发自内心的选择。

没有立即回应,仅微微点头,让空气沉淀几秒。

过于快速的回应可能会造成压力,过于冷淡则会让她进一步封闭自己,而适度的沉默,往往能让患者自行填补空缺,说出更多资讯。

“你一直这么想吗?”

“这种怀疑,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

“……很久以前了。”

低头苦笑,眼神闪烁,显然在回忆某些记忆。

“我记得小时候,妈妈总是说我太黏人,说我不该总是想要别人陪我。后来长大后,我开始觉得,如果主动接近别人,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厌烦……”

她对人际互动的矛盾来自童年环境。成长过程让她将“依赖”视为错误,而“疏离”则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。

这类患者并不罕见,他们的依附模式大多属于焦虑型,表面上习惯独立,内心却对亲密关系极度渴求。

最大特征是“先一步放弃”,在对方真正远离之前,便已经预设“我会被抛弃”,于是选择在关系尚未建立时便自行撤退。

思考结论确立后,顺势引导:

“……你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不那么‘黏人’,对吧?”

“因为你害怕,如果表现出太多的依赖,会让别人离开。”

她没有马上回答,这部分还在我的预料之中。

眼神闪过动摇,手指无意识地绷紧。

嗯,果然吗“……是。”

“但实际上,你并没有真的变得不依赖,而是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渴望,让自己看起来不在意。”

“于是,你开始质疑别人的好意,因为内心深处的你,始终害怕‘如果真的去依赖,对方会不会有一天厌倦而离开’。”

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,仿佛被戳中了心事。

她的行为模式相当典型。

她并非没有尝试过亲密关系,只是这类关系往往因“自我怀疑”导致失败。

而这些失败,进一步加深她的怀疑,使她产生“我果然是不被喜欢的”错觉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人类在绝望时,会本能地寻找合理化的借口,而她的借口就是“他们从来没有真的喜欢过我。”

但即使这样,她仍然渴望被肯定,甚至对“被理解”产生了惊讶与感动。

“……你说的……完全没错……”

语气轻颤,眼神闪烁,指尖不自觉地收紧,如同抓住最后一根浮木。

这类患者,往往会对心理咨商师产生依赖感,甚至发展出转移性依恋。

当一个人的心理屏障被轻易瓦解,他们很容易将理解自己的人视为“唯一能懂自己的人”,进而产生异常的信任,甚至是情感上的投射。

这并不值得兴奋,因为她的依赖来自于“对安全感的需求”,而非“对驯服者的臣服”。

“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来这里,不是吗?”

“这些问题并不是你的错,也不是你的缺陷,它们只是你过去的经历,影响了你现在的思考方式。但只要你愿意尝试,我们可以一起改变它。”

她睁大眼睛,带着一丝希望。

“……真的可以吗?”

“当然。”

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能够拯救她的好医生,殊不知,她的问题,从始至终都不曾改变。

她依然是那个习惯依赖别人的人,只是将对象从过去的关系,转移到了这里。

患者纪录F-0324诊断摘要:

患者表现出显著的情感依赖与自我价值低落,对人际关系存有强烈的不信任,倾向透过自我贬低获取关注与肯定。

社交焦虑明显,常以读心错误与情绪推理解读他人行为,导致关系维持困难。

病史与成因推测:

幼年期曾遭受主要照顾者的矛盾讯息,形成焦虑型依附,影响其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,使其在人际互动中呈现矛盾的疏离与渴求。

治疗建议:

CBT:修正社交认知偏误,挑战负向思维模式。

IPT:协助建立健康的依赖与独立平衡。

自我价值重建:减少自我贬低行为,培养稳定的自我认同。

观察与预后:

治疗接受度良好,但易产生治疗关系依赖,须防范过度理想化或转移性依恋。

写完患者纪录后,我在内心补上一句:可作为研究案例,但太过软弱,不适合进一步计划。没有驯服的价值。

这类人,不值得我浪费时间。

我阖上纪录,等待着下一个进入诊室的患者。

观察,分析,只不过多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筛选。

下一次,会不会更有趣一点?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