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小贵妃(h 古言 1v2)

31、怎么不换一个

  栀树下一道清隽的身影,雨丝如雾,他弯身时,鸦青衣袍转瞬被雨水打湿,颜色更深了。

  他未着官袍,应不是下朝,是从玉禄阁方向来的。

  瘦了很多。

  总之比那夜初雪,她提着马灯放肆看他时,要瘦削不少。

  想来也是,苏临砚进了刑部,担尚书之职,文人当官大都要熬年头,他连跃数级,根基不稳,很容易遭人妒忌。

  且听说他执法尤为严厉,得罪不少同僚,近来多遭弹劾,独来独往,与诸多官员都关系冷淡。

  他在才子济济的书院,曾是那么受欢迎的一个人。

  学子拥簇,师者爱惜。

  如今陷入官场纷扰,竟连气质都变得愈发沉肃。

  江蛮音已经很克制自己不要打探他的消息,只是祁衡格外看中他,或多或少在她耳边提过些。

  与苏临砚在这种情境下的相遇,让她有些无措。

  螽斯虫鸣伴着淅沥雨声,衬得此处格外寂静。

  恍若这天下已被浓缩成了这块方块之地,只剩他们彼此。

  江蛮音怔愣了很久。

  久到周遭的氛围,已经略不对劲。

  长柔躬身,在旁边轻咳了两声。

  这苏太傅还在行礼呢,贵妃娘娘一言不发,难不成是在给这臣子脸色。苏临砚最近确实和掌印争权斗政,推行的法条也处处针对镇抚司,很是嚣张狂傲。

  长柔想着,便清清喉咙,道:“娘娘虽为后妃,但已执掌凤印,苏大人应行正拜之礼。”

  雨天湿滑,路上泥泞,苏临砚一身衣冠齐整,他竟敢让人行跪礼。

  江蛮音冷笑了一声。

  这听着像在笑那太监,可她目视方向乃苏临砚所在,竟显得让人有些摸不准心思。

  江蛮音将手中的弓递给侍女,面色依旧是一如往日般的古井无波:“本宫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,让当朝命官行正礼。平身吧,苏大人。”

  他平身之后,江蛮音身旁抱花的女侍去捡起地上的那朵摔碎的玉栀,也接过了他手中的箭。

  于是苏临砚收起伞,退靠一旁,为她摆驾让路。

  宽大的袖袍尽是水渍,雾丝雨水打湿了他的肩膀,也打湿了他温润如远山淡墨的眉眼。

  尚书大人年轻得过分,也俊郎得也有些过分了。

  身后的侍女悄看两眼,便跟着江蛮音一道行走,她弯腰躬身,却听见了窸窣的动静,有什么东西‘嘶’了一下。

  她看到一条绿幽幽的青蛇,在江蛮音的裙踞上缓慢爬行,那色泽之艳亮,像极竹之青叶,分明是有毒。

  苏临砚本立在一旁,垂目不动,却陡然听见一声尖叫。

  “娘娘!小心毒蛇!”

  他瞳孔骤然缩紧。

  须臾之间,只见人群哄作一团,却是苏临砚先反应过来,出手迅速,冷静按住了她裙角上的蛇之七寸。

  “别动。”苏临砚轻轻道。

  江蛮音一语不发。

  他弯腰在江蛮音裙边,把这条蛇捏在手里,青雉被捏住七寸,尾尖挨着他的腕骨焦躁地甩。

  苏临砚退后一步,方才道:“娘娘受惊。”

  他今天,叫了自己两次娘娘。

  身后的侍女和太监惊魂未定似的,连忙向苏临砚道谢,这多吓人,若是江蛮音有了闪失,他们必定小命不保。

  苏临砚只敛目道:“臣职责所在。”

  手上拿着一条毒蛇还是多有渗人,几位女侍皆目不敢抬,苏临砚思忖片刻,把它收进竹伞里,又将伞柄捆住。

  他依旧微垂首,在等江蛮音离开。

  可她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。

  良久,雨丝更盛,江蛮音向他伸手,那上好绸缎从她腕上滑落,露出雪白细腻的肌肤:“给我吧,没毒的。”

  尽管有些许疑惑,苏临砚却也只能将伞递给她,他终究还是多说了句旁的话:“握紧了,别让它跑出来。”

  江蛮音点头,又唤来了身后的侍女,道:“换把伞给大人。”

  这柄是宫廷用伞,缎殊红紫二色,皆方五尺,不施绣纹,比他手上的这柄竹绸伞,精贵不少。

  待江蛮音走远,他在原地伫立,听了会儿雨声。

  他摸了摸那柄新伞,许久,嘴角才勾起一丝无奈的笑。

  *

  江蛮音回了长明宫,先是把弓箭和花束都安置好,把竹伞挂上,才慢慢往调香的寝殿走去。

  薛止不知在那坐了多久。

  他颇无聊地翻起了江蛮音的东西,把那些书啊棋啊摆在一处,沉水香也堆在一旁,升起袅袅烟气。

  薛止听到她回来的动静,弹了弹桌上的茶杯,珰珰的清脆响声,他头也未抬起,不知道在看从她那偷的哪本书。

  “娘娘,茶都凉了。”

  江蛮音径直走入,习惯了他这副鸩占鹊巢的架势:“掌印可以不等。”

  她想起今天发生的事,心中起了反感:“你给我那太监,我不喜欢,想换一个。”

  薛止颇惊讶挑了挑眉:“惹娘娘不开心了?”

  江蛮音道:“太蠢了。”

  薛止笑笑:“娘娘不知,蠢人才最好掌控。”

  太聪明了才惹人嫌,只有半聪半傻的,才能让人用着放心。

  薛止翻着书页,灯光穿透纸张,能看出澄黄的缱色。

  江蛮音心底隐有不好的预感,上前问:“你在看什么……”

  她刚贴近,便被一个凌空抱起,薛止在她头顶低沉轻笑,意有所指道:“这本书,纸页都这么脏了,怎么还不换一个?”

  是她藏起来的那本东河棹歌。

  其实更重要的是,这是苏临砚在书院亲自临摹,送她读习的那本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简体
评论